5月28日下午两点半,新闻传播学院2016级本科生论文答辩如期开展。受疫情影响,今年的答辩采用腾讯会议、QQ视频直播+屏幕分享等“云答辩”形式,师生异地,相聚网上,问答之间,情真理明。
学院领导对此次论文答辩格外重视,对论文答辩前的相关准备工作做了周密部署,并由教学秘书在各个任务完成时间节点发布通知督促师生按时完成。参加此次答辩的同学覆盖新闻学、广告学、广电学、编辑出版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五个专业共计312人。
“云答辩”使用各类线上平台,经历了“在线教学”反复磨砺的老师们驾轻就熟,作为“网生代”的同学们更是游刃有余。技术不是新闻传播学院师生们的障碍。答辩过程中,偶有学生声音、画面出现问题,稍做调试都能很快再次上线。截至当晚九点半,学院13个答辩组的工作全部顺利结束。

广电专业的同学在答辩

新闻学第二组的同学在答辩

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同学在答辩
与往年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相比,今年的答辩工作呈现出不一样的风貌。首先,答辩组成员相互帮助,通力协作。虽然每个答辩都设置了组长、秘书等职务,但大家不再“各司其职”,而是发挥各自优势,线上线下不分彼此,既有分工又有协作,以高效应对线上答辩的繁复工作。其次,PPT的使用让答辩更加清晰,氛围更活波。为了营造仪式感,广告系系主任宋伟龙老师亲自制作了答辩背景,老师的一丝不苟也激发了学生对论文答辩环节的重视。此次答辩中,很多学生都精心制作了答辩PPT,不仅内容一目了然,而且形式精美让人耳目一新,为答辩工作增添了亮点和活力。

广告系宋伟龙老师精心准备了线上答辩背景

广电系的同学精心制作的答辩PPT
答辩中,教师们连续工作六七个小时,表现出了坚韧不拔、能打硬仗的可贵精神。老教师和年轻教师们一样坐在电脑前一丝不苟盯着屏幕,坚持工作。屏幕上学生忍不住发信息为老师们点赞:我一个年轻人都已经腰酸背痛了,更何况老师们!老师们真是太负责了!

师生线上答辩“全家福”

一张用心的“小图”谢师恩
“云答辩”效果不打折扣。16新闻2班的王澜澎、孙颖以及16广电的多位同学都表示,“云见面”消除了真实面对面的紧张感,让答辩更加放松,很喜欢这种答辩形式。2016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闫利超同学感慨道:毕业答辩,我们如同上好最后一堂专业课。这既是为大学时光划上完美的句号,亦或是感叹号。这是特殊时期毕业生的一场特殊的毕业“仪式”。答辩老师全是我们最熟悉的专业课教师,既有认真严谨的指导,又有不舍的谆谆教诲。感恩老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