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3月28-29日,由中国技术市场协会、河北大学主办,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承办的第一届人工智能与传播学术研讨会在河北大学举行。本次研讨会旨在搭建学界与业界深度对话平台,共同探索数智时代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新路径、新使命。来自中国技术市场协会、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大讯飞等80余家科研院所、业界单位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人工智能赋能新闻传播的机遇与挑战。
开幕式上,河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锋,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会长、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原一级巡视员杨显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周勇分别致辞。开幕式由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滑晓军主持。

河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锋致辞
河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锋教授在致辞中向与会嘉宾介绍了河北大学一百多年的办学历程和办学成效,并着重介绍了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自1981年创立以来,在致力于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和新闻传播学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尤其是近年来,学院积极对接国家“新文科”建设战略、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率先布局“智能传播”学科群建设,通过成立智能传播实验室,深耕情绪传播、大语言模型、认知传播等前沿领域研究;创新开设智能传播系列课程,构建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与计算机、电子信息等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在人机交互、舆情分析与认知传播等交叉领域取得的一系列突破性成果。致辞最后,张锋教授指出,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导致信息生产、传播与消费生态深刻重塑的当下,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与河北大学联合主办此次研讨会意义重大,期待与会嘉宾以此次研讨会为平台,激荡思想、共享智慧,为构建以人为本、技术赋能的新型传播生态贡献真知灼见,共同推动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学科的深度融合。

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会长杨显武致辞
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会长杨显武致辞时强调,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已经成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动力,特别是在传播领域,从智能内容生产到精准信息分发,从虚拟主播到大语言模型,人工智能正重塑传播模式和行业格局。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与传播领域的深度融合也面临诸多挑战,只有充分发挥理工科技与人文科技融合发展的优势,广泛凝聚产学研各界的智慧,才能不断为我国人工智能技术与传播领域的健康发展注入新活力。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周勇致辞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周勇以视频方式致辞。周勇院长指出,人工智能正深刻影响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新闻传播教育必须在技术赋能与人文坚守之间寻求平衡。他指出,当前人工智能已不再只是辅助传播的工具,而是成为重塑信息传播全流程的核心力量,在此背景下如何构建具有自主性、原创性的中国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是学界亟需思考的重要课题。他强调,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需要强化跨学科思维和人机协同能力,新闻传播教育应积极融入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等领域的前沿技术,构建符合智能传播时代需求的课程体系。

杨显武会长与张锋副校长为人工智能与传播专委会揭牌
随后,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会长杨显武,河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锋共同为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人工智能与传播专业委员会揭牌。
上午9:40分,研讨会进入主旨发言环节。主旨发言环节由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彭焕萍主持。

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彭焕萍教授 主持主旨发言环节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彭兰院教授作主旨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彭兰作为第一位发言嘉宾,做了题为“智能技术驱动的认知连接”的主题演讲。她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推荐算法和大语言模型从多个层面影响着个体认知和社会关系,推荐算法不仅在构建人与内容的联系,更在隐性地塑造人与人的关系。在谈及大语言模型时,她提出,大模型的语料库汇聚了海量用户的认知信息,其生成内容往往呈现“平均水平”,可能影响个体知识体系的独特性。人工智能不仅是认知的中介,也可能加深认知偏见,从算法设计者的隐性倾向到数据标注者的选择性判断,技术的发展需要学界和社会的持续关注。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朱春阳教授作主旨发言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新闻大学》常务副主编朱春阳作题为“人工智能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演讲。他表示,中国式现代化包含物的现代化、制度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人工智能目前仍处于物的现代化阶段,其技术进步为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如果缺乏合理的制度引导和监管,可能会加剧社会割裂,甚至成为资本收割的工具。因此,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人工智能的作用,使其成为推动社会共识和沟通的工具,而非制造信息茧房和群体极化的手段。

厦门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赵振祥教授作主旨发言
厦门理工大学原副校长、厦门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赵振祥教授作题为“AI时代的诸‘沟’消弭与传播责任”的主题演讲。他强调,AI在为社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具有巨大的潜力,但其在言论和文化领域的影响不容忽视。人文责任在AI时代变得尤为重要。技术和传播的力量不应仅仅由机器控制,社会各界应共同推动良好的传播环境,以确保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包容性和责任感。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沈阳教授作主旨发言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沈阳教授以“AIGC与智能传播”为题,分享了自己通过AI绘画和创作的实践经验,此外,他还进行了AI生成评论和文本内容的实验,进一步验证了AI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价值。他强调,人工智能在医疗、教育、科研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尤其是在生物制药和量子计算领域,AI的快速进展有望加速科技创新和医疗诊断的突破。同时,他呼吁每个人应学会合理使用AI,让人工智能真正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服务。

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刘振东教授作主旨发言
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刘振东作题为“数字时代的成瘾为题:基于短视频成瘾者的fMRI实验分析”的主题演讲。他报告了其研究团队的实验成果:人们在观看短视频时,不同类型的视频刺激激活了大脑的不同区域,且与成瘾程度呈负相关。短视频不仅对大脑的奖励系统产生影响,还可能引发一系列负面效应,如心理依赖和生理变化。尽管如此,短视频也具有积极的社会传播功能,如何平衡这些正负面影响,成为研究的下一步方向。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开和教授作主旨发言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开和教授以“人工智能时代的国际传播”为主题作发言,从国际格局的演变、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国际传播中的应用等多个角度展开深入分析。他强调,尽管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深刻重塑国际传播格局,但其本质仍是由人类设计和控制的工具。因此,在利用人工智能提升传播效率的同时,必须高度关注事实、价值与利益之间的平衡,确保技术发展服务于人类福祉。他呼吁,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社会应加强沟通与协作,共同推动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传播体系建设。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谢耘耕作主旨发言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新媒体与社会》主编谢耘耕作题为“认知安全:数字时代的新挑战与应对策略”的主题演讲。他指出,AI 技术的深度伪造、算法操控以及跨国认知战,正加剧个人、社会乃至国家层面的认知挑战,甚至被欧美列为“第六大战场”。面对虚假信息泛滥、算法偏见及认知操控风险,需从技术、制度和教育多维度构建防御体系,包括 AI 内容鉴别、区块链溯源、平台监管及批判性思维培养等,以维护思维独立性、社会共识及国家战略安全,共同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认知挑战。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赵云泽作主旨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赵云泽作题为“新闻业的本质与人工智能带来的颠覆性挑战”的主题演讲。他指出,人工智能在新闻业中的作用仍然是辅助性的,它作为媒介工具的本质是帮助人类更好地传递信息,而非替代新闻从业者的判断与创作。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从业者不仅需要掌握技术,更需要具备对社会、政治及人性深刻的理解和思考。只有这样,新闻业才能在人工智能的变革中持续繁荣。
29日下午,本届学术研讨会进入分论坛专题交流研讨环节。六个分论坛议与会嘉宾围绕“前沿探索与交叉领域”“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业变革”““社会媒体与智能交互”“数据安全与传播伦理”“智能技术与传播教育”“智能时代的社会治理与公共事务”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赵云泽教授为优秀论文获得者颁奖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彭焕萍为优秀论文获得者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