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下午,原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李治亭老师的专题讲座《新闻传媒与历史学分合关系解说》在河北大学七一路校区C3-106 报告厅举行,来自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历史学院等学院的师生80余人次聆听了此次讲座。学院党委书记滑晓军主持了此次活动。

(图片说明:党委书记滑晓军)
李老师此次讲座聚焦新闻学与历史学的学科界定与互动关系,从定义溯源、学科特质、共同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叙事文学基础要求及社会影响力五个维度切入,系统阐释了两大学科在方法论、价值取向与知识生产中的辩证关系。他结合自身在史学研究领域的深厚积淀,为在场师生带来了一场具有学术深度的专题讲座。

(图片说明:主讲人李治亭老师)
讲座伊始,李老师从学科本源切入,指出两大学科共享记录人类实践的基因密码—“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他通过梳理新闻纪实追求时效真实与历史研究强调历时考证的特性差异,剖析二者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对社会真相的共同追寻,以及文史互鉴的叙事传统对深度报道与历史书写的双向滋养。让听众深刻领悟史学是淬炼经验指引文明方向,新闻是校准真相锚定社会共识,二者以不同维度的现实观照形成协同机制,共同构建起社会认知体系与实践指导框架。他还特别强调了历史书写、新闻写作均需严谨而精彩的语言表述,较强的文字功底,为历史事件赋予叙事生动性,为新闻提供情感共鸣,增强文本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图片说明:讲座现场氛围良好)
互动环节,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结合讲座内容和自己对历史和新闻关系的理解,从材料充分性的界定、史料研究选材方法等方面提出问题,李治亭老师通过生动实例,从跨学科视角逐一回应。现场互动积极、氛围热烈。



(图片说明:互动环节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
最后,滑晓军书记对此次讲座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总结。他强调,在跨文化传播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双重背景下,需以大历史观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深化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师生搭建起一个跨学科对话的学术平台,更在理论与实践层面深化其对新闻学与历史学辩证关系的认知。未来,学院将继续结合历史观发挥新闻学科优势,通过系列学术活动促进跨学科融合创新,深化历史叙事与新闻传播的互鉴研究,培养兼具新闻视野与历史自觉的复合型人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贡献力量。


(图片说明:与会师生与李老师合影)
主讲人简介:
李治亭,1942年生,山东莒南人。原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传记组特聘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清史兼及明史。独著、合著、主编著作42部。主要作品:《清史》《吴三桂大传》《中国漕运史》《清康乾盛世》等。发表论文300余篇,主要论文《论清太宗在清史中的地位》《中国近代化的曙光》等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清史研究中的几个争议问题》《再议历史人物评价》《文化精神的科学总结》等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关东文化论》《清朝逊国九十年祭》等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