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唐韵新声谋大同:唐诗英译的跨文化解码与重构 ——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跨文化传播系列活动第三期顺利推进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04-19

4月17日,我院“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跨文化传播”系列学术活动迎来第三期。历史学院刘研老师以《跨文化谋大同——我与唐诗:从英译到新解》为题,在七一路校区C3-106报告厅为新闻传播学院、历史学院80余名师生带来一场融通古今的学术对话。历史学院张殿清教授以及我院文化教研室多位老师出席了活动。活动由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商建辉教授主持。

71FA2

(图片说明:商建辉教授主持活动)

本次讲座构建起"翻译实践-文本分析-文化阐释"三位一体的研究范式。刘研老师通过解析他在唐诗翻译实践中多个典型案例,揭示跨文化传播中的"误读辩证法":从唐诗英译的意象取舍,到唐诗的文化解码,在保留原诗意境的前提下,创造性运用省略、重组、音韵重构等策略,实现汉语诗性向英语诗性的美学转化。他指出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解码,他结合自身的翻译经验,深入探讨唐诗英译的方法论创新与古典诗学阐释的新路径,提出在保留原诗意境的前提下,可以通过省略、补充、取舍和重组等策略,同时注重押韵和控制句子长度,实现从汉语诗性到英语诗性的创造性转化。提出了他的“三维解诗法”:一是施特劳斯派结构分析法解构诗歌深层逻辑;二是历史语境还原法厘清创作本义;三是文化符号转码法构建译介新路径。运用这些方法,他通过李世民的《帝京篇》拆解诗歌的时空叙事架构,揭示出传统诗学中“以象筑境”的传播智慧。进一步阐释从双关、字义到倒置、代指,挖掘出唐诗更深层次的内涵。

88343

(图片说明:主讲人刘研老师)

在互动环节,新闻传播学院学生从传播符号学、认知语言学等角度发问,三组典型问题引发深度讨论:如何平衡译本的学术严谨性与传播有效性?新媒体语境下古典诗词的“二次编码”策略;文化误读的双重性:障碍vs创新契机。刘老师聚焦文献阐释方法论,结合自身翻译实践与学术积淀逐一答解,通俗易懂又不乏理论高度。

7DF02

(图片说明:活动现场)

紧接着,参会的老师就讲座内容所提的“中间”法在文献阅读中的应用、跨文化传播所面临的挑战、准确理解诗歌本意对译文保真度的决定作用等方面与主讲老师进行深入的讨论。历史学院张殿清教授指出:“这场讨论既呈现新闻传播、历史学、文学的多学科交叉活力,又为后续研究指明破题方向,这正是跨学科研究的新增长点。”

(图片说明:师生互动环节)

文化教研室高主任则表示:“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我们的目标正是在正确理解传统文化经典的前提下,能够精准而优雅地进行外译,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最后商建辉副院长对此次讲座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总结。他强调,当今中国站在世界舞台中央,传媒人作为文化输出的“中间圈层”,应联动全民自觉,既要深植文化根脉,又要掌握国际表达语法,将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可感可知的全球话语,这既是时代使命,亦是文明对话的必由之路。

(图片说明:会后赠书、交流)

至此,新闻传播学院主办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跨文化传播系列活动已举办了三期:从河北古长城的文明、文化解码到新闻传播与历史叙事的时空交响,再到我与唐诗英译到新解、创新三个维度,以学科交融之笔勾勒出文化传播的立体图景。文化传承不是单向的守护,而是通过跨学科、跨文明的对话,让中华文化在解构与重构中永葆生命力。

主讲人简介:

刘研,1979年生于山西省长治市。本硕读于首都师范大学,博士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工作在河北大学历史学院。专业是国外史学史和思想史,方法是施特劳斯派的钩沉索隐。译书有《历史讲稿》《时间的故事》《施特劳斯的持久重要性》等。撰文有《"独立宣言"阐微》《洛克和卢梭的财产争论》《密尔<论自由>的意图》等。创作型翻译有《唐诗英译》。正在著书《唐诗新解》。正在实践的目标:为中国传统文化捐出一颗水滴。

撰稿人:黎贞秀、张鑫靖

摄影摄像:潘丽杰 刘天然 徐华阳 孟烩琳 陈从瑞 梁馨丹 顾伊洋 

剪辑 :梁馨丹 

审核:张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