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至18日,中国人民大学与河北大学“832工程”联合访谈团深入邢台市广宗县,聚焦科技驱动与产业革新,解码这片沙质土地上的脱贫振兴实践。调研显示,该县以“智能工业+特色农业”双轮驱动,构建“1+3”产业体系,实现213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全面突破5万元,走出一条科技兴农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顶层擘画:特色产业破局沙壤困境
帮扶机制创新:县委常委、副县长方大伟向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蒋黎详细阐述了民盟中央对广宗县开展科技帮扶的成果:教育医疗文化科技多领域注入外部动能,引进农业专利技术12项,培训新型农民1600人次。
干部攻坚方法论:“政策落地关键在脚沾泥土!”县政协三级调研员、原扶贫办主任赵宁向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曹素贞强调“干部一线工作法”,原扶贫办副主任李永辉补充道:“扶贫资金向沙地产业倾斜,建成特色种植基地28个”,昔日贫瘠地已成“麻山药之乡”“葡萄产业带”。
工业引擎升级: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贾少哲向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王屹峥介绍,广宗的“1”即以自行车(童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为支柱,“3”为装备制造、健康食品、环保管材三大辅链,形成多元产业矩阵。
农业精准适配:北塘疃镇党委书记崔坤翘在接受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生姜焱鼎的访谈时表示,面对全县37%沙质化土地的挑战,“立足沙地特性发展红薯、葡萄等耐旱作物,20个脱贫村实现产业精准覆盖”,变生态劣势为特色优势。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教授蒋黎访谈广宗县委常委、挂职副县长方大伟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曹素贞访谈广宗县政协三级调研员、原扶贫办主任赵宁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生王屹峥访谈广宗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贾少哲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硕士生姜焱鼎访谈广宗县北塘疃镇党委书记崔坤翘
科技赋能:智能引擎激活农业变革
访谈团深入一线,见证科技对传统产业的颠覆性改造:
智能养猪标杆:在广宗牧原农牧有限公司,智能通风系统、AI值守、自动供料设备构建了全流程无人化猪场,智能化覆盖95%生产环节,年出栏量达50万头;
食品加工升级:河北广顺园食品公司红薯干生产线、季澳食品公司果品深加工车间,仅需6人操作全流程设备,带动了300余农户增收;
智慧种植实践:以“河北省卫生村”南寺郭村为基地打造的“葡萄风情小镇”,引入滴灌技术、数字溯源系统与电商销售,亩产效益提升40%。

访谈团调研广宗牧原农牧有限公司

访谈团调研河北广顺园食品公司

访谈团走访鹏惠农业集团、河北季澳食品有限公司

调研团参观广宗南寺郭村葡萄小镇
民生:从脱贫到共富的坚实步履
盐场村“蝶变”:盐场村支部书记王庆勇向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刘润钦表示,通过教育、医疗、产业“三管齐下”,2018年全村脱贫,现人均年收入达12800元;
沙地结出“致富果”:脱贫户张安君向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路隽骁讲述了原先家里的重担以及现在的收入来源。张君安表示,他种的7亩桃树基本上每年能赚3-4万元,今年则因为天气原因出果少,“但有产业根基坐镇,心里并不慌”,仍赚了1万多元。
文化资源活化:依托“梅花拳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品牌优势,柳编技艺等国家级非遗成为文旅融合新引擎。
科技小院书写共富方程式: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生姜焱鼎在调研在广宗科技小院的笔记中写道:“当智能生产线遇见沙壤蟠桃园,当非遗文化嫁接电商平台,广宗探索证明:科技赋能与特色定位,是资源禀赋受限地区破题振兴的核心密码。”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本科生刘润钦访谈广宗县广宗镇盐场村支部书记王庆勇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本科生路隽骁访谈广宗县南寺郭村脱贫户张安君

访谈团党员同志在广宗县南寺郭村支部委员会合影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832工程”)系列调研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牵头实施,通过实地走访全国832个原国家级贫困县,访谈前贫困县主要领导同志和脱贫攻坚亲历者,旨在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总结经验范式,为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实践支撑,为科学社会主义贡献增量。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三部委《关于深化部省合建工作推进部省合建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根据《河北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对口合作专题会议备忘录》,由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承担中国人民大学脱贫攻坚史河北卷的研究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