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人工智能与传播学术研讨会自2025年2月启动征稿工作以来,得到全国高校学者与研究生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响应。经专家评审团的严格评审,从210余篇来稿中遴选出论文124篇。现将入选稿件名单(以作者首字母排序)公布如下:
分论坛一:前沿探索与交叉领域
作者 |
单位 |
论文题目 |
邵宝辉 巴子祎 |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人工智能时代版权争议的挑战与应对策略研究 |
曹亚南 唐钰龙 |
北京印刷学院 |
信息敏感度对数字阅读平台用户使用意愿的影响研究 |
陈家豪 |
中国传媒大学 |
人工智能(ChatGPT)与记者新闻:受众心中的天平倾向何方?——基于感知新闻评价的实证研究 |
陈默 |
河北大学/华北科技学院 |
基于NFT技术的智能媒体微版权保护、交易、传播路径探索 |
戴智鹏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
生成式人工智能作品的著作权归属困境与疏解——基于分级与动态分配路径 |
付薄霖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风险社会下人工智能产品侵权责任的困境剖析及规则应对 |
何彦伟 |
浙江传媒学院 |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赋能图书情报领域研究可视化分析 |
刘敬 |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文理学院 |
AI硅基数字分身营销传播效果研究——以河北省z公司为例 |
刘郡汐 |
未填写 |
AIGC 视域下非遗文化影视化传播研究 |
刘倩 |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 |
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下出版业的技术经济范式研究 |
马阳 |
未填写 |
人际拟态:数字交往时代人际传播的回归与重构 |
马营 |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 |
超真实与规训:AIGC微短剧的符号重构与权力生产 |
宋慧敏 |
未填写 |
基于AIGC范式的传统竹家具数字活化与创新传承机制研究 |
王冬竹 |
未填写 |
智媒赋能与异化反思:新质生产力视阈下的电影创作探析 |
吴雨星 吴宏洛 |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红色文化主题短视频传播热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743条红色文化主题抖音热门短视频的实证分析 |
薛雨豪 高欣然 |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
智媒时代下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微电影叙事模式的重构 |
张家骆 段永杰 |
南京财经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
生成式Al 在数字出版内容创作中的应用与边界 |
郑东和 黄思情 刘嘉琪 |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虚拟与现实的桥梁:准社会交往理论视角下城市旅游意向的影响机制研究 |
朱朔涵 |
国防科技大学 |
生成式AI下皮尔斯三元模式的当代重构 |
未署名 |
未填写 |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文化认知偏差”:亚洲电影传统美学跨文化传播的算法困境与协同治理 |
分论坛二: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业变革
作者 |
单位 |
论文题目 |
邓秀军 赵悦言 |
北京外国语大学 |
媒介物质性视域下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智能转向与叙事升维 |
丁伟 陈岐岳 |
首都体育学院 |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体育国际传播——基于LLM模型的比较研究 |
范昱杉 |
中央民族大学 |
破局与重构:智媒时代新闻生成人文坚守的困境突围与模式创新 |
金强 韩力秋彤 |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春节联欢晚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AIGC内容生产研究 |
景义新 许竞予 |
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
AI视听视听生态全景打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AI+”应用模式探析 |
李翔 代晴 |
未填写 |
数智技术赋能博物馆文化国际传播的研究——以首都博物馆辉煌中轴展览为例 |
刘瑀钒 姚澄宇 |
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国风AI数字人:面向“Z世代”的国家形象塑造者 |
刘泽峰 李法君 |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数智时代的空间权力重构与主流媒体转型发展——基于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分析 |
龙姝 任恒 |
深圳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
“四全媒体”语境下新型智库国际传播研究:现状审视与优化策略 |
任梦琳 |
福建师范大学 |
AI“像化”:文-图生成模型中国家形象建构的视觉修辞实践 |
任月月 |
天津体育学院 |
虚拟主播与沉浸式新闻:生成式AI 重塑新闻叙事方式的探索与实践 |
申林 冯舸帆 |
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
AIGC在知识型视频生产中的商业应用研究 |
申希 王贺新 |
河北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
技术赋能与范式革新:人工智能与新闻生产研究综述 |
孙蕾蕾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主任编辑 |
人工智能驱动下的国际传播智能化转型与未来发展趋势 |
涂平荣 龚在鸣 |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
AI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机遇、挑战与进路 |
王楠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
媒介环境学视域下AGI场景媒介的范式革命与准入路径 |
吴堃堃 |
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 |
人工智能赋能县级媒体内容生产研究——基于县级融媒体中心典型案例的分析 |
吴琼 武慧璇 杨坤 |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人工智能重构新闻业——基于PRISMA对127项国际研究的系统综述(2010-2024) |
武岳东方 |
未填写 |
重思Sora影像的形象化逻辑——基于德勒兹“形象化数据”的分析 |
赵紫晨 李晟宁 何苑 |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智能拟态环境转向下西方文生图模型对中国形象的视觉呈现研究 |
未署名 |
未填写 |
AI 时代的数字媒体艺术:智能创意技术如何推动新型文化体验 |
分论坛三:社交媒体与智能交互
作者 |
单位 |
论文题目 |
白丽婷 朱琳 |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何以共情:青年群体与聊天机器人“豆包”的情感交互机制研究 |
常可欣 李静 |
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
行动者网络理论视域下抖音直播带货算法推荐与用户行为的互动机制研究 |
葛旭 史茂霖 |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可见的依恋与隐匿的剥削:人机亲密关系中的情感劳动异化研究 |
纪佳彤 唐钰龙 |
北京印刷学院 |
商业化壁垒与开放科学的张力:社交媒体数据挖掘中的技术伦理平衡机制研究——来自中国小红书的实证证据 |
雷喆雅 张译文 张晓静 贾涵彬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
语音的心理跷跷板:语音越长,关系越短?——微信语音消息时长对接收意愿的影响研究 |
林颐 |
未填写 |
社交媒体模式下的网络治理:挑战与变革 |
刘珍 李浩天 |
北京印刷学院 |
何以久处不厌:情绪传播视域下人机对话可持续机制研究 |
彭浩 |
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
算法制造的“真相”:数智时代深度伪造新闻的伦理失范探析 |
任青青 |
西京学院 |
情感驱动:智能媒介时代数据新闻可视化的路径建构与价值重塑 |
覃瑶 张鹏 刘耀文 |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网络舆情治理研究中心 |
基于结构熵理论的社交机器人检测及行为分析 |
王德胜 吕苏含 尹泽天 |
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 河北大学 |
驯化与反制:平台算法与用户行为的博弈研究——以小红书“赛博哭穷”现象为例 |
王靖雨 周文豪 李洁如 |
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 |
融合情感演化模型的AI个性化推荐研究:基于《哪吒2》火爆全球事件情感极性与强度的传播机制分析 |
王一 |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嬗变·共融·异化:智能传播时代下的人机关系研究 |
王怡龄 |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量化的数字亲密关系:合养电子宠物中的情感实践 |
吴易 |
北京印刷学院 |
“被算法编织的世界”:社交媒体平台的智能交互与信息茧房的个性化迷思 |
许子璇 朱良志 |
河北传媒学院 |
技术祛魅与文化突围:智能传播语境中虚拟主播的多维审视——从算法依赖到情感共同体的媒介伦理探索 |
殷云翠 |
天津师范大学 |
算法赋能与古典重生:AI时代下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路径创新初探 —以哪吒IP与《红楼梦》社交化传播为例 |
张佳颖 |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
数字生活的‘时间痕迹’:算法节奏与用户日常生活的协商策略 |
甄巍然 王妺 |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养成系AI男友:人机恋虚拟情感对话的人机关系再造与技术异化 |
未署名 |
未填写 |
拟人化虚拟主播的情感交互机制与伦理风险探析 |
未署名 |
未填写 |
用户反信息茧房的行为逻辑与路径重构——基于小红书算法推荐的“破茧”实践研究 |
分论坛四:数据安全与传播伦理
作者 |
单位 |
论文题目 |
陈婧薇 钟观萍 |
河北师范大学 |
控制与反馈:数字新闻中情感计算的生成、运作与治理 |
陈珂楠 |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
算法智能的伦理审视:以ChatGPT为例看算法偏见与恶意 |
崔瑶 |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 |
“人形”伦理:机器人外观如何影响人类暴力倾向 |
邓雨露 金强 |
河北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算法权力崛起与知情同意消解:智能媒介生态中的隐私让渡逻辑辨析 |
冯瑞雪 |
首都体育学院 |
生成式AI 新闻生产的责任追溯机制与伦理重构 |
甘堂圆 |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 |
人工智能的伦理风险及防范应对 |
李军鹏 |
华南理工大学 |
从算法操控到认知操控:人工智能传播对社会认知的影响及治理 |
李琳枫 邓伯军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从“监视”到“展示”:数字平台中用户隐私困境的解蔽与应对 |
刘泽溪 叶倩茹 |
北京印刷学院新传学院 |
论数据态新闻事实的本体呈现 |
刘振东 王腾悦 |
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大学 |
情绪调节策略对短视频成瘾的影响机制研究——以情境选择和注意分配为例 |
彭翠 田世泽 |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深度合成”背景下“AI换脸”的技术风险与伦理规制 |
史天伊 |
河北大学 |
文化符号的算法解码伦理研究——基于DeepSeek知识图谱的视觉公平性评估框架 |
宋玮佳 |
中国矿业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 |
算法剥削机制下的情感劳动异化——以外卖骑手的平台劳动为例 |
宋巧丽 王一冉 |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谁偷走了我的时间”:短视频成瘾用户的时间失真与认知调适 |
索岚杰 |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
狂欢与规训:智媒时代下“网络开盒”行为的伦理困境 |
唐钰龙 谷征 温庆 |
北京印刷学院 |
社交媒体环境中大学生隐私权意识对隐私保护行为影响研究 |
修牧月 |
中国传媒大学 |
AI驱动下虚假信息的生成机制与传播问题研究 |
闫国毅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搜索引擎算法偏见:对比百度与谷歌的癌症搜索 |
张陆园 华海烨 张羽晗 |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
技术魔盒:人工智能影像的实践隐忧剖析与治理路径探索 |
张鹏 张霁阳 秦瑞青 刘润东 刘耀文 |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网络舆情治理研究中心 |
基于深度学习的网络群体极化度动态评估 |
张雯璇 |
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人工智能技术下意识形态传播风险的研究 |
分论坛五:智能技术与传播教育
作者 |
单位 |
论文题目 |
陈立敏 |
山东工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 |
马克思交往实践观视域下课程思政的现实进路--以新闻传播学科为例 |
俸秋悦 |
未填写 |
人工智能时代下新闻把关人角色的转变与重塑 |
郜书锴 |
河南理工大学 |
理解AI时代“智能新闻学”的新思维——从“用户新闻学”到“智能新闻学”的视角 |
关健健 |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
Z世代新闻记者的情感劳动:从劳动实践到职业选择 |
焦基鹏 |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
出版深度融合模式下我国科技期刊动态封面设计的实践探索与改进策略 |
李丽园 |
河北师范大学影视系 |
《纪录片创作》教学中人工智能干预下的“场景化”应用探析 |
穆媛 |
天津体育学院 |
智能技术时代的体育传播教育:基于技术接受模型(TAM)与媒介生态理论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 |
庞浩 |
未填写 |
生成式AI驱动的高校剧本创作教育范式转型:基于“智慧工坊”的实践探索 |
沈宇航 夏一雪 刘耀文 |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网络舆情治理研究中心 |
大模型驱动的认知战文献主题演化及预测研究 |
时贞观 王子璇 |
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
基于生成式AI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传媒人才STEAR-H画像研究 |
吴江涵 |
重庆工商大学 |
AIGC研究的热点议题与未来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
邢立双 |
央视国际网络有限公司 |
浅析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传播人才技术素养需求与培育 |
杨帆 朱童瑶 |
重庆师范大学 |
AI赋能智能新闻教育的场景化建构路径研究 |
杨黎 郑东和 王佳琪 |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人工智能何以赋能教师职业发展:AI使用对职业期望的影响 |
袁邈桐 |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 |
AIGC 复合型人才能力框架建设:人文价值与技术素养的协同进化 |
张晶晶 |
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AIGC赋能新闻传播专业教学改革的理念创新与路径探索 |
张乐阿卜杜外力·麦麦提江 |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 |
知识融合与赋能:AIGC时代下语言教学的变革、挑战与进路 |
周培祥 |
未填写 |
智能技术与传播教育的范式重构:场景化实践与人才能力框架创新 |
谷雨 李思潼 |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历史造像中的情感共鸣:大学生群体对AIGC历史纪录片的接受度研究 |
未署名 |
未填写 |
AI 赋能语言传播:智能语音如何推动播音主持、数字媒体与教育的融合 |
未署名 |
未填写 |
AI 时代的电影个性化推荐——影视教育如何培养智能创作人才? |
分论坛六:智能时代的社会治理与公共事务
作者 |
单位 |
论文题目 |
曹冰婵 徐若寒 |
北京体育大学 |
人工智能时代体育赛事网络舆情:生成逻辑、现实挑战与治理对策 |
陈瑾 刘华 |
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
人工智能背景下公安政务新媒体的媒介化治理机制研究——以石家庄交管局民意智感中心为例 |
陈显中 |
河北省委党校 |
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幻觉生成机理与协同治理路径 |
崔雅萱 张金凤 |
中国传媒大学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社交机器人在灾难事件中的传播机制分析——以韩国务安机场空难事件为例 |
郭伟 李燕 |
哈尔滨商业大学 |
人工智能时代数据治理困境与三元治理框架研究 |
李康龙 |
广西大学 |
记忆的智能代理者: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南海争端议题的媒介记忆——以ChatGPT为例 |
李吟歌 |
北京外国语大学香港技术研究院 |
全球治理中网络空间法治化的维和机制 |
李正顺 符舒姿 |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
技术赋能与结构排斥:智媒时代视障群体的数字残疾沟研究 |
刘欢 |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 |
基于风险社会理论:生成式AI 在信息治理中的双重影响 |
刘静 |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文理学院 |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高校教育舆情热点话题预测与传播分析 |
刘耀文 张鹏 覃瑶 沈宇航 秦瑞青 刘润东 |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网络舆情治理研究中心 |
国家安全情报战略知识图谱构建与检索增强问答框架研究 |
马艳红 李静 |
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
算法赋能与规制:新媒体时代的信息生态挑战与治理路径 |
孟翀 张善源 佟棹楠 |
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 |
智能技术赋能传播教育:人工智能技术在自闭症儿童艺术疗愈中的场景化实践 |
施天 |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
人机协作视角下社交机器人参与智慧养老的困境探析 |
王秋菊 吴雨晨 |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智能传播背景下舆论风险生成及防范策略研究 |
徐雨佳 |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权力—知识—认同”:人工智能影响政党传播的三重维度 |
薛晖 黄勇军 |
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编码”乡土:AI算法下乡村女性媒介赋权的可见性困局与破局逻辑 |
张育婉 王瑜 |
天津体育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
新媒体时代商业体育赛事危机公关的应对策略研究——以2024年利雅得胜利中国行为例 |
郑薇 |
未填写 |
数字异化、数字人道主义与数字公域——克里斯蒂安·福克斯的马克思主义批判伦理学 |
未署名 |
未填写 |
AI 赋能沉浸式景区表演——智能技术如何推动互动式戏剧的创新? |
祝贺以上学者与同学!第一届人工智能与传播学术研讨会将于2025年3月28日-30日在河北保定举办,会务组将安排工作人员与入选论文作者联系,通知后续事宜。论坛日程等相关事项,请关注公众号后续推送!如有任何疑问,欢迎联系并咨询论坛组委会。
联系邮箱:3618877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