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社会实践】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赴多地开展《晋察冀日报》游击办报寻路之旅社会实践活动

信息来源:冀网育 发布日期:2024-07-1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走访多处红色旧址和纪念场所,强调了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意义,这一重要指示深刻揭示了红色资源在新时代的重要意义。

《晋察冀日报》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办报历程和成功经验,可以为当代提供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历史镜鉴。于是,7月9日至10日,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晋察冀日报》游击办报寻路之旅”实践团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青年红色文化教育的号召,奔赴保定阜平县县城、马兰村、麻棚村、栗园庄,石家庄平山县里庄村、西柏坡新华通讯社旧址等地考察调研,开展了“《晋察冀日报》游击办报寻路之旅”专题系列片摄制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由学院团委书记张雅文、新闻学系主任张金凤老师带队,新闻传播学院20余名师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本次活动采用现场教学方式,将红色文化的深邃底蕴巧妙融入实践课堂之中,老师们以深厚的专业知识为引导,将革命历史与学术理论相融合,使同学们在聆听中不仅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震撼力量,更在思考中深化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活动首日,师生们踏上了前往阜平县的旅程,这里曾是晋察冀日报旧址。在马兰村,师生们参观了当地的红色教育基地,聆听了当地老人讲述的革命故事;为了纪念1946年到1948年邓拓带领晋察冀日报社在麻棚村办报长达一年半之久,麻棚村村民设立晋察冀红色报人纪念碑以表达对邓拓等前辈的深情怀念,并激励全体村民发扬前辈的革命意志;栗园庄则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革命传统著称,师生们在这里学习了革命历史,参观了革命遗址。

D172F

实践团到达马兰村开启寻路之旅

6989B

参观晋察冀新华广播电台旧址

活动次日,师生们满怀敬意与期待,踏入了平山县里庄村,这里曾是人民日报创刊旧址。当地讲解员带领大家参观了旧址内的展览馆、办公室,并向同学们介绍了诸多办报故事,后又由同学们自发发表所见所想,学习《人民日报》前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无私的奉献精神、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创新的办报理念。

62743

讲解员带领大家参观人民日报创刊旧址

在活动的尾声,夕阳的余晖温柔地洒落在西柏坡这片神圣的土地上,师生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步入了新华通讯社旧址。这里,曾是党的新闻事业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展壮大的重要见证地。老师们站在旧址前,将那段峥嵘岁月中的革命故事娓娓道来:从新华通讯社如何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成立,到它如何及时向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传递党的声音;从报人们如何在简陋的条件下夜以继日地工作,到他们如何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坚守新闻人的职责与使命……这是一场生动而深刻的思想政治实践课,是一场让在场师生们心灵深处受到强烈触动的课堂。听着老师们的讲述,同学们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与那些伟大的革命报人进行了心灵的对话。沉浸在红色文化与伟大革命精神中,同学们自发地唱起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向革命烈士致敬!

5C579

参观新华通讯社旧址

本次活动不仅是一次简单的社会实践活动,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精神的升华。调研结束后,实践团成员2022级新闻学1班杨雪然表示:“走过晋察冀办报路,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当年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活跃着的一支年轻的新闻队伍。他们以笔为枪,在枪林弹雨中记录抗战历史,凝聚抗战信心,传播党的声音和主张,把青春年华甚至生命全部投入抗日斗争中。‘八匹骡子办报纸,三千字内著文章’行走在红色马兰,穿行于平山里庄,西柏坡……拜谒新闻前辈们战斗过的地方,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展望未来,新闻传播学院将继续依托红色文化资源,追寻历史足迹感受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和伟大情怀。学院还将坚持按照学校课程思政滴灌式教育要求,创新实践教育模式,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为传承红色基因贡献青春力量。

投稿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作者:王默涵

指导老师:张金凤、徐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