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新闻传播学院开展第十二期坤舆传媒讲坛——人工智能驱动下的国际传播智能化转型与未来发展趋势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03-31

3月30日下午,新闻传播学院特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主任编辑、纪录片导演孙蕾蕾开展了题为《人工智能驱动下的国际传播智能化转型与未来发展趋势》的讲座。讲座由学院副院长白树亮主持,60余名师生参加。

101FE

讲座伊始,孙蕾蕾老师深入剖析了国际传播智能化转型的驱动力。她指出,在全球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国际视听传播格局正发生着革命性的变革。传统国际传播成本高、效率低、文化适配性不足等问题凸显,同时全球受众对个性化、即时性、跨语言内容的需求激增。这一情况下,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国际传播视听内容生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驱动性力量之一。

56B51

随后,孙蕾蕾老师以央视在人工智能赋能节目内容制作的实践案例为切入点,展示了AI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创新成果。从世界首部利用人工智能模拟人声完成配音的纪录片《创新中国》,到首部AI全流程微短剧《中国神话》,到《2023中国诗词大会》中创作数字人苏东坡实现了古人与今人的跨时空互动,再到基于真实数据,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制作的《飞向月球》,都展现了AIGC极大地提升了采编效率、国际传播效能,降低生产成本的优势。

谈到未来发展趋势,孙蕾蕾老师表示“纪实+虚拟”的融合叙事将成为重点发展方向。利用技术优势降本增效,节省部分真人录制环节时间,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也解决了预算不足的问题。孙老师强调,AI创作的核心在于人机协同,需要经过“人下指令-机器生成-反馈调整”的循环优化过程。此外,也要关注AI应用中的隐私与伦理道德风险,技术必须服务于人文价值。

对于传媒人才培养,她特别指出:人的创意永远主宰AI的技术创作,机器无法替代人类深刻的反思能力。人所拥有的对生活细腻的观察,对社会思想层面的反思与批判能力是人机协同时代最具价值的核心竞争力。

13D95

讲座最后,白树亮院长在总结讲话中指出,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传媒人应当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不要将AI看作是一种威胁,而应是赋能专业能力的新工具。从剧本创作到短片制作,AI技术已经渗透到传媒生产的各个环节。拒绝接受新技术,就意味着在生产效能上的落后。他强调,在这个工具快速迭代的时代,掌握工具使用能力的人才尤为珍贵。虽然AI带来了新的挑战,但也不必过度悲观,关键是要找准自身定位。人的创造性和个性化表达永远是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我们要善于将独特的创意元素融入AI创作中,始终把握人在工具面前的主导性。

(文/樊依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