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新闻传播学院开展第十六期坤舆传媒讲坛—弱者的礼物:获益农民的行动逻辑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09-19

9月19日下午,新闻传播学院特邀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闫岩教授,为师生带来题为《弱者的礼物:获益农民的行动逻辑》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学院副院长商建辉主持,学院党委书记滑晓军,院长、博士生导师彭焕萍,副院长白树亮等近80名师生参加。

C8C3D

讲座伊始,闫岩教授从研究缘起谈起,讲述了她在参与中国人民大学脱贫攻坚口述史“832工程“中的田野观察,并以《溜索女孩的人生之桥》引入贫困地区的真实困境。她进一步回顾了在云南怒江州的调研经历,在田野调查中,闫岩教授观察到当地安置社区卫生格外干净,这一细节让她由此提出经验型问题:“为什么移民愿意配合安置社区的卫生宣传?”。

随后,闫岩教授介绍了该研究的文献脉络,指出农民政治行为研究在抗争政治视野之外的独特价值,并结合怒江安置社区的标语与脱贫政策,强调了不同政策背景下农民态度的差异。在理论层面,她梳理了礼物赠予、交换的经典脉络,并提出国家减贫行动构成了“超量赠予”的情境,使搬迁移民群体作为受恩者产生回报行为。她强调本研究的田野点为一个典型的国家赠予实践:易地扶贫搬迁,该研究正是礼物流动视角下的研究问题再构建。

B1B78

在长期的田野追踪中,闫岩教授发现移民群体主要呈现三类行动者:感恩者、互助者与偿付者。她结合具体调研场景,对三类群体的困境、互动对象、动机与行动方式进行了细致分析,揭示了移民在新国民情境中的复杂行动逻辑。

B2802

在交流环节中,现场师生就研究对象的确定、田野调查可能遇到的困难、理论与田野的契合选择、论文深入写作等问题进行了提问。闫岩教授结合自身研究经验逐一解答,谈到公共卫生为何成为关键研究任务,田野调查中语言与生活条件的现实制约,以及研究者如何处理线上访谈过程中的“礼物交换”困境等。她还建议同学们多读文献,提升理论选择与问题意识,并强调应深入研究对象,从表层现象进入背后的深层逻辑。

87119

A5793

最后,商建辉副院长对讲座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本次讲座为师生提供了三个重要启示:其一,论文写作应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用学术知识解释;其二,重视理论的合理运用与创新结合;其三,面对新现象要勇于寻找新的理论支点,不断推动学术研究与现实问题的对话。他同时鼓励学生们以闫岩教授为榜样,勤于探索,为学术研究中作出贡献。

文/孙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