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吕乐,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2级新闻学专业学生,于2025年9月获得我校保研名额,成功推免至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

保研初心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从大一开始,吕乐便在心中埋下了保研的种子,更高的目标追求成为她前进的动力。入学前她曾搜集相关资料,在大一上学期凭借年级第一的成绩,再加上学长学姐的鼓励与建议,最终下定决心走上保研之路。

制胜优势
艺精心更苦,何患不成功。“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每一门课都有它的价值。”当被问及保研过程中的制胜优势时,吕乐学姐这样回答,“大学前三年的深厚积累是我成功保研的关键。”正是因为前期扎实掌握了理论知识,才使得后期复习无需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来回顾旧知,仅需梳理笔记、关注热点及拓展内容即可高效推进。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自决心保研起,吕乐便认真做好规划,在稳住绩点的同时,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大一大二时,她主攻竞赛,并在大一学年结束时斩获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国奖:“外研社·国才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公开赛国家级三等奖;大三则更加专注于科研,立项省级大创项目、投递学术会议并进行发言,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时间管理
说到如何规划时间,吕乐提到了木心先生的一句话:“生活的最佳状态,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冷冷清清与风风火火两个看似反义的词语,却是她保研历程中的最佳诠释。
学习中,吕乐会利用课余及周末时间提前完成作业,为期末复习预留充足时间,成为空闲教室与图书馆的“常客”;生活中,吕乐却是个热情拥抱世界的人,她热爱球类运动,利用空余时间参加篮球、排球比赛,成为学院的首发队员。即使学业繁忙,每周也要抽出固定时间跑步。保研是一场持久战,劳逸结合方能提高效率。


目标锚定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在面对多所学校的offer时,吕乐根据学科评估、资源项目、研究方向与未来规划等多重考量,并结合自身对新闻实践的热忱,最终选择了中国传媒大学的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

经验与建议
No.1 知识积累
吕乐多次提到要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听课时紧跟老师思路并联想发散相关知识点,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辅助。
她还推荐在掌握了一定基础知识后阅读彭兰老师的《网络传播概论》,刘海龙老师的《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并关注前沿论文。
No.2 综合能力
绩点、科研竞赛、英语是院校考察的三个重要板块。吕乐建议有保研计划的学弟学妹们提前了解学院相关文件,综合提升各项能力。

No.3 多元生活
丰富的校园实践活动和学生工作也能探索更多元化的自己。
新媒体中心部长与学习委员的任职使吕乐学会了合理规划工作流程,高效推进多项任务资源有序开展。而书法社、英辩社的加入,使她修炼了身心、提升了自己的思辨能力和英语表达能力。
尝试不同的可能性不仅可以为提升保研阶段的竞争力,更能在不断探索中更勇敢地拥抱生活、与世界交手。

关关难过关关过,一路繁花为君妍。在大三下期末的关键时期,吕乐因地域适应问题突发荨麻疹,连续几天深夜前往医院急诊就诊,并在接下来一个月服用激素药物进行治疗。
那段时间,身体的不适、离家两千公里的思念以及备考的压力交织在一起,她曾有过短暂的崩溃,但还是保持乐观的心态,认为“否极泰来”。
即使遭遇突发状况打乱节奏,吕乐仍然凭借前三年的扎实基础从容备考,最终顺利达成入面即offer。由此可见,坚实的基础是她面对一切突发挑战的底气,而直面困境的坚持则让她的成长更有厚度。

特别感谢:
“感谢所有在天色未明时出现的提灯人,致敬所有在夜色深沉中前行的赶路人。”
在保研这段路上,吕乐并不是一个人孤军奋战。“感谢父母家人的支持与鼓励,成为我最坚实的后盾;感谢老师们的耐心指导,使我明晰了自身的学业规划与研究方向;感谢学长学姐们提供的经验和建议,让我更坚定自己的选择;感谢朋友们扮演着我的倾听者,缓解我的焦虑与内耗,我们共同努力,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保持热爱,奔赴山海
谈到最后,吕乐分享了她对所学专业的认知:“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始终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学科,它早已突破传统媒体的边界,演变为融合技术、社会、文化与人性的交叉领域。”
在她看来,保研不是终点,在研究生期间的学习过程中将不断开拓视野,继续在传媒领域深耕,既做剖析传播现象、揭示新闻规律的“显微镜”,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塑造公共话语的“望远镜”。
